晚清銅版畫亮相唐山博物館
展覽時間將持續(xù)至4月18日
3月15日,唐山博物館與廣東東莞博物館開展館際交流,引進了“晚清風尚”——東莞可園館館藏銅版畫展。展覽時間將持續(xù)至4月18日,您可以憑有效證件在入口處換取門票后免費參觀。
18世紀至19世紀是歐洲銅版畫發(fā)展的“黃金時代”,本次唐山博物館引進的廣東省東莞市可園博物館館藏銅版畫,正是出自這個時期。展覽的80余幅作品,其繪畫源于英國畫家托馬斯·阿羅姆,展覽畫冊以19世紀中國世情為主題,題材涉及建筑、器物、人像、風俗、場景、風景名勝等,地域從北京、天津到香港、澳門,涵蓋了大半個中國。通過這些銅版畫,您可以窺見街頭巷尾的市井風光,飽覽社會民生的百態(tài)風情,更可了解當時歐洲人是如何看待當時的中國,其間的對照和反差,啟發(fā)觀眾無限的思考和遐想。
銅版畫又稱“西洋銅版畫”,發(fā)明于15世紀,是一種以銅作板材的凹版印刷畫,通過刀具雕刻或酸液腐蝕等手段使銅板的表面形成凹凸圖樣,然后運用機器壓印辦法,使涂抹于銅板凹處的油墨或顏色附著在紙張上從而獲得圖樣。
晚清時期,大量歐洲傳教士來到中國,看到了東方古國的傳統(tǒng)習俗與生活方式,以及莊嚴宏偉的寺廟、詩情畫意的園林、秀美壯麗的山水,從而創(chuàng)作了一批有異于中國傳統(tǒng)書畫的藝術(shù)作品——銅版畫。 |